遠1918年2月15日,廣東道教應元宮曾存一首乩示壇訓,
黃梅雨朾芝蘭窗,空谷聲傳月影長,
倏忽蟲鳴驚蟄過,又是清明惹斷腸,
戊午壬辰舒巽軫,雨伯風師灑桃疆,
消炎何須瓜似錦,自有分龍水夜涼,
梧桐結子落南山,一胍法傳到新班,
待到分壇即顯聖,又增高字立派頒,
軋軋雲車任遨遊,香海雲霓似蜉蝣,
一粟乾坤壺內顯,醉眼惺忪二十秋,
獨憐草莽山頭寄,郤衍群雄及早謀,
管他濁世團團轉,南山古洞好清修,
華蓋金燈高樹日,邀得鄉民共我遊。
好一句 “南山古洞好清修”就帶出了萬德至善社弟子遵循 呂純陽祖師訓示,將一個道侶清修地建築於大埔林村梧桐寨的南山古洞之南波的宏願。
1972年9月萬德苑開始籌建,由於苑址選於大帽山境內的梧桐石澗中部,緊臨梧桐寨瀑布,距林村大道只有崎嶇小道約二至三公里,無車路可達,所以建造過程艱辛,前後經歷近廿載時光,方得建成這一座規模雖小,但氣勢既雄且秀的遺世獨立的建築群。
萬德苑雖處於深山幽僻之地,但氣勢磅礡,殿宇巍峨,綠樹成蔭,青松夾道,翠柏參天,鳥語花香,更有古巖洞瀑布溪流位於萬德香徑之旁,構成人間的蓬萊仙境,正中徑中萬德苑牌坊柱聯所云﹕
南山飛瀑耀映爐峰萬丈光芒傳世盛。
梧桐仙跡洛書疊石蓬萊仙境現聖宮。
由於苑址處深幽偏遠之地,來此參拜需經過一條與林村大道相距約2 公里之遙的 “香道”,小車也只能通到一半,另一半只能步行爬坡而上,此道即名為萬德徑。前行愈高愈深,景色亦更幽更佳,既有參天大樹覆蓋徑路空間,亦有翠竹繁花映於眼簾,徑上亦有坐櫈,可供歇息,細聽山溪流水,遠望梯級田園,未至道苑,似已得入仙境,盡忘塵囂。
由萬德徑沿路而上,即到萬德苑山門,苑門柱上有柱聯曰﹕
飛瀑清泉河圖洛書顯示梧桐仙境。
霧峰環翠南山古洞內蘊世外桃源。
將百般景色,刻劃得淋漓盡致。
苑的建築依山而建,由於山坡陡峭,不宜削山修建龐大的建築物,而是因地制宜地修建面積較小的殿宇。主殿呂祖殿位於山上半坡,其前為較小的王靈殿,其內供奉護天宮大王,與兩旁的鐘、鼓亭,組合一個全苑淮一的四合院平台。
而與山門正對著的則是一個梯級盡頭的水月宮,一圓形重簷亭作入門的對景,水月宮供奉觀音大士及童男童女彩色雕像,內外均設有楹聯﹕
內聯為﹕
紫竹林中菩薩臨水月
青蓮座上莊嚴坐觀音
外聯為﹕
儒釋道同源四書貝葉齊道德。
聖佛仙教化五經楞嚴重黃庭。
鮮明地表現出道教全真龍門派的 “三教同源”的思想。
此外,還有供奉玉皇大帝的紹碑為主的五福軒,有供奉關帝為主的行天宮,供奉斗姆的斗姥殿,以及最高供奉三清天尊暨十八仙佛聖神的三清殿和藏經閣等,建築形式各有不同,有的為硬山頂,有的為廡殿式頂(呂祖殿),有的為硬山頂(三清殿),有的為重簷廡殿式頂(三清殿),但均為鮮黃色琉璃瓦頂,重重叠叠與四週翠綠的樹木森林構成十分強烈的人工與自然的對比,亦顯示宗教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理念。而建築物的楹聯如五福軒的內外聯曰﹕
瓊軒福地毓秀梧桐寨經閣雲台鍾靈萬德心。
五福并臻壽富康德考六合彌布陰陽日月星。
這些都闡明道教擇善地而修道,參悟天上人間理念的追求。
斗姥殿所供奉之斗姥(亦稱斗姆),是道教信奉的女神,傳說是 “北斗眾星之母”,專司福蔭延壽。此殿建在呂祖殿左右側的一塊岩石上,頂上為呂祖殿平台,故需要有巨柱支撐,因此利用此柱表面及右面牆壁,安裝了有佛龕的小斗燈,光明璀璨,庇護十方,據云﹕ “斗燈一照,平安吉兆,斗燈再照,運程朗耀,斗燈三照,增福延年。”在每一斗燈龕內,可寫上求福者的名字,以祈斗姆庇蔭。
此外,萬德苑內的另有建築小品,其中以八仙亭最具特色,該亭為獨柱八角垂簷平頂,頂上八角均置一黃琉璃踎獅像,這造型較為獨特,其柱聯則極具宗教園林的詩情畫意之雅趣﹕
八仙蒞瓊台喜聞鳥語和溪聲如弄笙簧調絲竹。
五祖駕法輪欣賞山雲籠樹色逸興詩酒下琴棋。
在八仙亭的平台之旁,還有一塊字牌,上面有 純陽題書
﹕
銀河一潟三千丈,松濤風動九天閒。
羽扇綸巾逍遙客,參悟玄機也要勤。
雨花台上朵朵降,仙境清澈不沾塵。
駕鶴乘雲仙子到,來復證果會仙真。
道出了仙境的風貌與淨境。
另一塊碑上,也刻一首詩﹕
萬世流芳南山豎,洛書叠影耀梧桐。
溪石清泉皆若水,鍾靈毓秀建聖宮。
三聖得盟爐峰盛,神靈顯赫普大眾。
闡揚三教積德厚,護土安民聖意隆。
純陽渡盡民間苦,善門康莊見大同。
這些詩碑和楹聯在在說明了道觀的自然環境是很優美、靈秀而成為真正人門仙境。
積德亭為一尖頂六角亭,在1981年夏,香港大旱,據云, 呂祖先師囑在苑內建亭求雨,亭成,喜得大雨,水塘報漲,故命亭曰喜雨亭,是得天之助,恩及全港,後又遵師命,改稱積德亭,有亭聯曰﹕
積德懷仁門方便,
亭簷垂蔭樂永寧。
轉運輪在住景台旁,有一四頁風車轉輪,是為那過去時運不濟的人,希望神靈指點通過誠心拜叩 祖師而得來好運的一種法器。